光固化3D打印技术作为增材制造领域的重要分支,其发展历程呈现出技术迭代加速、应用场景拓展深化、成本持续优化的特征,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:
1984年,美国工程师Chuck Hull首次提出“立体光刻成型(Stereolithography Apparatus, SLA)”技术原理,核心是通过紫外激光束扫描液态光敏树脂表面,引发光聚合反应实现逐层固化,进而堆叠形成三维实体。1987年,全球首台商用SLA设备(SLA-1)问世,标志着光固化3D打印技术进入初步商业化阶段。此时设备成本高达数十万美元,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、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的原型验证,技术普及度极低。
随着数字光学投影技术的发展,光固化3D打印技术路线向面曝光方向拓展:数字光处理(Digital Light Processing, DLP)技术与液晶显示(Liquid Crystal Display, LCD)技术相继出现,通过投影面曝光替代激光点扫描,实现整层同步固化,成型效率较传统SLA提升3-5倍。同时,光固化树脂材料体系开始多元化,从单一刚性树脂向柔性弹性体、生物相容性树脂等功能化方向发展,应用场景逐步扩展至牙科、珠宝加工等对精细度要求较高的领域。
2014年后,低成本LCD光固化设备的出现推动技术普及,设备成本从数万美元降至数千元级别,个人用户与中小企业开始广泛应用;同时,工业级设备精度提升至0.01mm(约为发丝直径的1/5),耐高温树脂(Tg>150℃)、高强度树脂等特种材料的开发,使其应用场景延伸至医疗手术导板、航空航天精密零件等“硬核工业领域”。目前,光固化3D打印已形成覆盖工业制造、医疗健康、文化创意等多领域的技术体系,成为增材制造中高精度、高表面质量成型的核心技术之一。
光固化3D打印的核心原理是**“数字模型驱动-逐层光固化-三维堆叠构建”**,具体过程可分为三个关键步骤:
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(CAD)软件构建三维模型,再利用切片软件将模型沿高度方向分层,生成一系列二维截面数据,层厚通常设定为0.01-0.1mm(依据精度需求调整)。分层切片是将三维成型转化为二维逐层加工的关键环节,直接影响最终成型精度与表面质量。
成型缸内盛有液态光固化树脂,设备通过特定波长光源(紫外光或蓝光)按照分层切片数据,对树脂表面进行选择性曝光。被照射区域的树脂在光引发剂作用下发生自由基或阳离子聚合反应,快速完成从液态到固态的相变(固化时间通常为秒级);未被照射区域的树脂保持液态,等待后续加工。
单层固化完成后,成型平台沿Z轴方向移动一个层厚的距离,新的液态树脂填充至已固化层表面,重复“曝光-固化-移动”过程,直至所有分层截面堆叠完成,最终形成完整三维实体。该过程中,树脂的流动性、光敏性及固化收缩率是影响成型稳定性的关键因素。
光固化3D打印凭借高成型精度(±0.05mm)、优异表面质量(Ra<1μm)及复杂结构成型能力,在以下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:
口腔医学:作为光固化3D打印的最大应用场景,主要用于口腔正畸模型(如隐形矫治器基托模型)、种植手术导板、义齿加工等。其精度可达0.05mm,较传统手工制作提升适配性30%以上,且生产周期缩短至24小时内。
手术辅助:通过1:1打印骨骼、器官等解剖模型,辅助医生进行术前规划与手术模拟(如骨科截骨、肿瘤切除),可降低手术风险15%-20%。
快速原型制造(RP):在新产品开发阶段(如消费电子外壳、汽车零部件),光固化3D打印可快速制备功能原型,验证设计合理性(如曲面弧度、装配间隙),较传统开模工艺缩短研发周期80%,降低成本60%-80%。
精密工装夹具:用于制造复杂结构工装(如定位夹具、检测治具),满足小批量、定制化需求,成型精度可达0.02mm,适配精密零件加工场景。
珠宝加工:可直接成型最小特征尺寸0.1mm的镂空、蕾丝等复杂纹饰,表面粗糙度Ra<0.8μm,实现“打印即成品”的免后处理应用,生产效率较传统失蜡铸造提升5倍。
文创与个性化定制:用于动漫手办、艺术雕塑等领域,可还原发丝、纹理等微细节,满足个性化设计需求,材料选择覆盖树脂、类陶瓷等多种质感。
光固化树脂作为光固化3D打印的关键成型介质,其组成与性能直接决定技术应用边界,主要特性如下:
预聚物:树脂的“骨架”成分,决定固化后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(如硬度、韧性),常见类型包括环氧丙烯酸酯、聚氨酯丙烯酸酯等,其中叔碳聚氨酯光固化树脂是最新的发展。
活性稀释剂:调节树脂黏度(通常为500-5000 mPa·s),提升流动性,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(TMPTA),叔碳酸乙烯酯以及叔碳酸缩水甘油酯和丙烯酸加成物。
光引发剂:响应特定波长光源(如紫外365nm、蓝光405nm),引发聚合反应,如苯基双(2,4,6-三甲基苯甲酰基)氧化膦(IRGACURE 819)。
光敏性:决定固化速度与深度,通常以固化时间(秒级)和固化深度(mm)表征;
流变性能:低黏度(500-2000 mPa·s)确保树脂快速填充,适配复杂结构成型;
力学性能:通过配方调控可实现邵氏硬度A30至D80的宽范围调节,拉伸强度50-80MPa,满足从弹性体到刚性结构的需求;
安全性:医疗级树脂需符合生物相容性标准(如ISO 10993),控制残留单体含量<0.1%。
光固化树脂是连接数字模型与物理实体的核心载体,其性能直接影响:
成型精度:低固化收缩率(通常<5%)可减少零件翘曲变形;
应用适配性:耐高温树脂(Tg>150℃)可用于工业零件,生物降解树脂可用于医疗植入;
成本控制:树脂占设备总运营成本的60%-70%,其成本优化是技术普及的关键。
光固化3D打印的未来发展聚焦于材料性能提升、成本优化及应用场景拓展,其中四友光固化树脂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进步,主要方向包括:
低成本化:通过全产业链优化(如四友叔碳预聚物、光引发剂),目标将树脂成本降低50%,接近FDM材料水平;
高性能化:开发高强度(拉伸强度>100MPa)、耐高温(Tg>300℃)树脂,替代部分金属结构件(如无人机支架、精密齿轮);
绿色安全化:研发低毒性、无VOC释放的环保树脂体系,满足家用及食品接触场景需求。
高效率成型:基于连续液面生长技术(CLIP),将成型速度提升10倍以上(10cm零件成型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);
超高精度控制:通过光源优化与树脂匹配,实现亚微米级精度(0.001mm),适配微型机电系统(MEMS)制造;
树脂回收利用:四友叔碳光固化树脂开发可回收体系,通过热解或化学解聚技术,实现废弃打印件的树脂再生,材料利用率提升至90%以上;
光固化3D打印技术历经四十余年发展,已从实验室技术演变为多领域产业化工具,其核心优势在于高精度、定制化及复杂结构成型能力。光固化树脂作为技术核心,直接决定成型性能与应用边界,而四友叔碳光固化树脂通过低成本化、高性能化及绿色化创新,正推动技术向更广泛场景渗透。未来,随着材料体系持续升级与成型效率提升,光固化3D打印有望在工业结构件、生物制造等领域实现突破,成为“数字化智能制造”的关键支撑技术。